网站首页 > 环艺设计> 文章内容

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丨王小冬:当前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对策

※发布时间:2023-2-14 18:20:59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热烈祝贺2023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的成功召开!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以“发展养心养美创意农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旨,以“强农兴农、推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建设、促进乡村繁荣,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创意农业力量”为,聚焦国际农业热点、全面研判形势、分享真知灼见,同时紧抓农业强国建设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契机,推动创意农业与乡村旅游、美学经济、食品安全、一村一品、休闲农业国际学术交流,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促进海南创意农业与国内外创意农业优势互补、共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位专家学者精彩的发言、精辟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在此,我衷心祝福参加会议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身体健康!

  值此第一届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学术交流月举办之际,我以《当前高校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现状与对策》为主题,并以书面方式与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分享我的观点。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乡村问题所贡献的富于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振兴乡村需要从认识乡村的时代价值开始,认识乡村的未来需要智慧与自信。城市和乡村都是人类文明基因的携带者。乡村与城市就像太极一样,是一种互补的平衡关系。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城市与乡村互动的历史。城市与乡村关系失衡,构成当今人类文明诸多危机的深层根源。矫正失衡的城乡关系,需要乡村文明复兴,需要乡村振兴。

  新文科建设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向,主要原因在于新文科建设以守正创新、学科交叉来适应国家向着新的百年跃进的更大力度、更为开阔的学科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设计学科已经不单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形态的设计,它实际上具备了对于宏观的国家文化形态、社会景观乃至一些思想观念大设计的意味。因此,在新文科建设的视野下,设计学科理应走在前面,不仅为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做好设计,而且应该有更大规模地为新文科建设发展做好设计思及理论的准备,乃至提出一些更为宏观思的大设计。由此衍生开去,在专业的设计学科外,自交叉融通的角度看待设计学科,尽可能重视其与新文科建设之间的交融。

  要把握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定义、内涵和外延很有必要。首先,核心竞争力是人与人、人与物在客观条件下比拼而胜出的一种能力。此种能力,既是实力的彰显,更是综合能力的投射与外部印证。所以,核心竞争力既可以简单直接地理解为一种制胜能力,亦可以理解为多重因素影响,经过长期磨砺而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有制胜把握的重要能力。其次,设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既存在于就业时竞聘工作岗位的能力,也涉及在具体工作中对设计项目调研、对接、构思、把控、表达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尽管设计专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学科具体归属和存在感还亟待开拓。设计被定义为与建筑、景观、室内等人居科学紧密联系,与社会学、文化学、艺术学等息息相关的交叉综合专业,其专业属性与新文科建设的内核有着紧密联系。

  到目前为止,设计专业还没有自己专属的学术领地和行业属性,仍寄身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建筑学会,仅有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和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较为。溯源专业发展脉络,艺术设计是设计之前身,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设计专业当中,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到底是何种关系?交叉程度几何?值得深入探究。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对生源质量、办学设施、师资队伍、社会需求、就业愿景进行综合考量,再制定具体方案。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设计专业往往更钟爱科技,尤其是VR技术和智慧运算,设计师调整参数就可以进行相关设计。对于最具接受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新时代青少年来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真能做到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皆备的综合应用创新型人才吗?这可能需要深入思考。

  为此,有许多专家指出,“专业自信很重要!”的确,没有专业自信,就难以有专业认同,何谈文化自信!关于教育之旨,可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教为不教,学为创造”应该是教育之话题。目前很多岗位对人居科学相关专业大类人才进行招聘时,均称“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实质上在简历初审、复审、面试、录取等各个环节,均存在着比较,竞争异常激烈。就算在同等水平下,较之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设计专业几乎没有竞争优势。“狭相逢勇者胜”,告诉我们要有勇气,有谋略,那么勇气和谋略从何而来呢?就是我们的智慧。说到底,这里的智慧因我们的专业能力而生,长期积累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呢?最实际、最有效,并且在限定性教学条件下让广大学生受益的有效制定举措,便是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专业隶属于艺术学门类,近20年来,高考艺术类招生规模占比由小到大,生源质量由弱到强。据不完全统计,设计专业在校生规模超10万人,毕业生数量近3万人。对于行业市场来说,是否需要这么多人才,是否都用得上,是否具有培养前途?存在一系列问题。对于室内设计相关行业来说,经过30余年的发展,设计专业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是实力比拼之结果,也是建筑学与风景园林学等强势学科部分放弃之领域,更有行业门槛低、不规范、不需要等诸多因素存在。在建筑与风景园林等主要行业,设计专业毕业生在竞争过程中,就业率与最终发展前景总体上明显处于劣势。所以,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核心竞争力,应该在哪些领域发力,在哪些具体方面加强培养,都很值得讨论。

  上级重视与后劲不足:从多年高等教育以及取得的效果来看,因领导重视、政策倾斜等诸多因素协同助力,国内顶尖高校的教学、科研取得重要突破,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强,毕业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众多科技攻关和重大。但高等教育整体上并不乐观,大部分院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就我国来看,重点高校占比不到5%,顶尖高校不到1%,高校人才培养逐渐将因材施教、分类培养落到实处,通用人才培养模式是否还能大行其道,切实可行;教学模式、教材建设是否以顶尖高校为纲,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养是否接近顶尖高校水平等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专业教育从业者思考。

  整体薄弱与分野明显:设计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有了全面发展和长足进步,但具体分析则呈现出不同类型院校专业发展良莠不齐,程度不够,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度有待调校,达不到因材施教目的等问题,就业核心竞争力更是无从谈起。对设计专业毕业生言,毕业设计基本能够代表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实力和最佳水平,尽管近几年参赛作品呈现小组参赛之趋势,却更能反映出办学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实质上,历届“中国人居设计学年”和首届“学院杯中国室内与设计大赛”[6]的“景观设计专业”“室内设计专业”两大竞赛作品组别就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全国各地不同类型高校的办学水平和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对“中国人居设计学年”和“学院杯中国室内与设计大赛”竞赛官网相关栏目金银铜获情况统计不难发现,在获数量方面,建筑院校优势明显,专业美院次之,综合性高校相对较弱;在获等级方面,建筑院校和专业美院不分伯仲,综合性高校与农林院校次之。简言之,建筑院校或美术学院内设的建筑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在以人居科学竞赛为主题的大赛中已经独领多年,农林院校和综合性院校次之。亦即是说,此类获院校的办学水平和毕业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出学科发展优势、专业发展水平,以及行业发展未来远景。

  内涵缺失与形式主义:在传统教育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下,地方高校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直接进入行业底层。从国家教育总体格局和高校层次类型来看,具有应用创新型特质的设计专业学生,按道理,培养之首要目的在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然而很多家长和学生因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考研考公成为一种潮流。相应地,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心理态度、训练程度、所达高度则不言自明。遥想20多年前,笔者大学期间学习设计专业,所学课程包括造型基础、设计理论、专业制图、设计原理、材料与施工、表现技法、电脑辅助设计等,就电脑辅助设计(3D Max与Auto CAD)课程就需要开设三学期,占用大量课时,4年下来,总感觉课程衔接紧密程度不够,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够完整地构思、设计、表达、诠释一套完整的家居空间设计方案。然而现在自学酷家乐3天,就可以出一套布局合理、形态雅致、质感真实、氛围融洽、效果精美,且自带动画的设计方案。对于讲求物美价廉的大部分而言,以“”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优美方案”推崇备至,只是当理想照进现实,将设计方案变成实际场所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和责任则从设计方转移给了施工队。这种物美价廉,又好又快,拎包入住的“菜单整装公司”是目前家装市场的新生力量和主力军,最终品质、美感、舒适度可想而知。

  因循守旧与革新维艰: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的缺失,主要在于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式。一方面,院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对于专业发展与建设,均有自己的见解,并且很多主张切实可行,但各种制度、规范、评价指标约束着他们。设计专业毕业生大部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建设,重视课堂教学,但实质上并不如此,而是事与愿违。另一方面,设计专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高校教师,因专业的更名和学界大,自信心不够,甚至缺乏自尊心,到底是自立发展还是依附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艺术学,一直摇摆不定。就全国范围来看,与设计专业相关的主要行业组织有中国室内装饰协会、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三大会均有不同的归口和定位,既有传统自身之发展,亦有改旗易帜之结果。幸运地是,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最大程度地团结了设计教育界的不同学科专业出身的各位专家学者,统一了行业战线,使得广大教师明确了身份,找准了定位,有了洞见未来之希望。让广大从业者找到了延续设计香火之本,传承教育之根。这既是历代学人血凝结,又是新时代设计学人拔锚起航之宣言。

  教师的修己渡人重在授业解惑,毕业生的修己渡人在于靠专业成就事业。如果设计专业教育工作不能达标,那么我们的产品——毕业生直接而大量地进入行业底层是必然现象。如何在“行业丛林”中突围,实现价值,“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心态值得提倡。

  学生之本,主要指学生之基本和学生之根本。各高校招生的层次不同,生源地不同,其基础能力、认知水平、观念不同,必然导致对专业的认知不同。此乃学生之基本不同,自然对其根本产生影响。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可能是就业合适之选择,而不是最优之取向。那么,通过专业学习和积累,提高就业竞争力则是改变命运之优选捷径。笔者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长期“上中下”三位一体之教学与基本。“上”即志存高远。深谙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下”即实事求是。深知学生缴费注册后才有资格选课,上课,获取学分,实为公平交易,互不相欠。对于教师而言,上课获取报酬,不负责就需要承担相应责任,亦是公平交易。“中”即谐和。学生对得起父母的钱是基本的孝,求取,成功就业,实现家人之愿望就是顺,具有和谐顺畅之意。对于教师而言,“中”主要指修己度人,具体表现为、授业、解惑。可见要想承上启下,全方位联动,“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就十分明显。可见,尽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众人知晓,对其进行分解与重构,并与教育事业相关要素一一对应,不难发现,谁是米,谁是妇,其巧如何,炊之味美否,均值得探究。俗语确实有着包罗万象之功,解决万事之效。

  自2010年起,我在课程教学中就告诉学生,要降低重心,脚踏实地,实现价值。如果说“耶鲁大学是美国总统的摇篮”,那么“昌吉学院美术系就是包工头的摇篮”。只要做到“懂设计,会画图,能施工”,学生毕业后就能自食其力,改变命运,丰衣足食。经过多年的毕业生调研和统计分析发现,昌吉学院设计专业的校友在全国各地发展良好,一半以上毕业生还在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笔者目前任职的四川师范大学设计专业的学生,入学成绩、家庭背景、综合素养等都比较高,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占比较高,毕业不一定从事本专业工作,就业岗位选择余地较大。相应地,作为来自边疆欠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师,长期所的“因材施教,厚积薄发”之未曾改变,只是对学生之理想与愿景,更加细分和精心对待,更加端正心态,转变观念,潜心向学,教学相长,强基创新。

  产教融合乃教育之重要战略,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对工作进行提前,对岗位进行提前适应,便于生成持续后劲助力。笔者的理想就是做一名“有文化的包工头”,旨在强调产教融合,知行合一。“有文化的包工头”常被认为是一种自嘲、自损、自黑,甚至被认为“不着调”。其实则不然,它是观念紧随时代之更新,更是对设计专业所必须的“双师型”师资内核需求的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有文化的包工头”必须具备相当的知识储备、技能训练、综合素养。既能够从项目各方的价值与利益需求方面进行考虑,还能引领实干之风,更能换位思考,协调诸方。而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总揽项目整体,科学控制环节,将内耗降至最低,达到价值最优,实现科学发展。

  吕后的情人

  在强调可持续与创新发展的当代社会,“乡村振兴”“新文科”必将越来越真切地贯通高等教育全过程,而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居科学相关实践项目基量十分庞大,必将吸引大量人才,设计专业毕业生必将成为重要引领者、参与者。设计专业毕业生相对更具服务意识、更懂自立自强,更具“在野”与“乡土”特质,“进县城,返乡村”更能因专业而自信,因实践而自强,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作者简介:王小冬,男,1982年生,在读博士,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访问学者,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客座教授,泰乐大学客座教授。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服饰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宜居委”专家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委员,中国室内装饰设计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丝国际设计协会四川省理事会副理事长,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毕业质量评价专家,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专家,浙江省乡村文旅设计师智库专家;《中华民居》编委,《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编委,《产教融合研究》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建筑与室内外设计、文化景观遗产。先后于《中外景观》、《中国艺术》、《西术》、《建筑经济》、《美术观察》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与作品 40余篇,其中10篇被SCI、EI、CSSCI等核心库检索,出版著作《新疆传统村落景观图说》、《人居景观设计实践》2部。主持教育部项目3项;主研国家社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8项。《新丝民居建筑的审美文化思维模式建构》获第四届中国“一带一”博士论坛优秀论文;《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所载金牛道沿线城市的景观类型与审美特征论析》获第四届蜀道文化全国征文大赛三等;《从村落景观整治设计视角解读乡村振兴促进法》被人民之窗、腾讯新闻、中城网等刊发与转载;《“乡村振兴+新文科”背景下设计专业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之培养现状与自新径》被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设计教育委员会号、中城网等刊发;“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人居品质提升计划”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利用示范县,并获丝国际设计协会金;主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学校教学三等;主持设计和施工完成、高校、企业等相关实践类项目六十余项。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因材施教,长期关注后进生的性格重塑和综合素质提升,曾获学校“优秀班主任”“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本文由博鳌国际创意农业论坛组委会秘书处授权发布,创意农业网公号首发,侵权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关键词:环艺设计师:4